密探 韩国2009年12月思想汇报( 高考录取分数线2012拾金不昧的新闻报道学校体育工作计划)

2024-03-05 12:33:51

全文长 31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4分钟


对于每一个中小学教师来说,写作是老话题和长期活,也是我们的基本功之一。但如果从工作性质去考量,教师应该注重“教育写作”。

那么,什么是教育写作?记得四川省阆中市教育局原局长汤勇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写作“就是教师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现象、事实和做法,通过思考和研究,诉诸笔端,形成书面文字的一种过程。教育写作,包括写教学反思、教育随笔、教育评论、教育叙事、教育日志,等等。教育写作是教师职业特征的内在要求,是教师职业素养中的一种重要能力”。

问题是当下不少教师仍然认识不到教育写作的重要性,仍然不肯进行教育写作,于是,教育写作仍是教师素养中的一块短板。

那么,我们如何补好教育写作这块短板呢?

笔者以为,我们首先要“做得好”。记得有人曾经说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写作,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做出来的,这句话其实告诉我们做的重要性;因为我们毕竟不是作家,也不是专业的写作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干活者”,是“教书匠”,是教育教学的实践者。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思想,实践增才干;这样看,实践才是我们写作的源头活水。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要用心实践,包括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认真批改每一本作业,认真组织考试,认真反馈、查漏补缺,不断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包括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及时找他们谈话,等等。

当然,为了写得更精准、更细腻、更有思想、更有价值、更接地气,我们还要用心记录教育教学中值得关注的细节,用心固化和积攒随时都会冒出来的灵感与思想火花,用心积累写作素材,用心建构且建设好属于自己的写作资源库,以便要写时随时可用,而不是手忙脚乱、“临时抱佛脚”,不是胡言乱语、“无病呻吟”,更不是无中生有。

尤其是走进新时代,我们所面临的一切都在变化,“变”是永恒主题,变化越来越多,变化越来越快,包括我们的生活方式在变,社会在变,世界在变,学生也在变。

这些都在倒逼教育和教师必须跟着改变。也就是我们再也不能“躺平”在过度应试恶性竞争的“舒适圈”里“睡大觉”,再也不能把过时的知识教给学生,再也不能让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再也不能“见分不见人”,以分数“论英雄”,用分数作为评判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再也不能抛弃那些学困生和“问题学生”。

而是要用变化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寻找和挖掘他们的学习内驱力,既要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地对待他们,又要因材施教、量身定做、区别对待,保障他们的学习不掉队,保障他们个性化、差异化和全面化发展。

这样我们就能从容应对变化,既能以变制变,把各种变化带来的挑战和危机变成教育教学的契机,又以这些为写作资源,帮助我们写出更加优秀的作品;或者说我们的教育写作就有了更多的题材和素材,通过边做边写,边写边做,我们就能绘就新蓝图,就能“写”成研究型教师,更能“写”成教育家型的教师。

其次,我们要“读得好”。笔者发现,当下不少老师的教育随笔、教学反思、课例、案例和论文等,都写得很肤浅,或者说写得并不好,其中虽然有多种因素,但他们读书少、文化底蕴贫瘠不乏为重要原因。

其实,对教师来说,读书和写作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是我们改变自己须臾不可离的两只抓手;当然,读书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写作的重要支撑。

一方面,读书能使我们不再成为“井底之蛙”,能使我们及时捕捉想要的信息,能使我们与社会和世界顺畅地连接起来,能优化我们的知识结构,能增加我们的学识,能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能培养我们的批判和质疑能力,能使我们从书中得到启示和借鉴。

如果我们手不释卷,我们就可以汲取更多的写作灵感、智慧和“营养”,我们就能写出各种佳作。

另一方面,写作其实就是一种言语的输出过程;要输出,必须要输入,读书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输入方法,因此,我们要下功夫多读书,读好书。

除了个体的纸质阅读、线上阅读、碎片阅读、系统阅读,还要主动邀约同事和学生等合作阅读,更要读人读事,读懂社会,读通世界,读好“无字之书”;这样,我们才能博览群书,才能当好读书的“杂家”,才能为写作源源不断地输送“养料”,才能为写作提供不竭的动力,才能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才能“书写”出教育教学高质量。

再次,我们要“想得好”。想得好,指的是写作时我们要让思考“在场”;因为只有想才能写,因为要写才会想,因为只有想得深、想得多、想得久,才能写得会、写得长和写得好;换句话说,写作本身就是创造性劳动,因为要创作,所以要思考;如果没有思考,那就写不出亦写不好文章。

这就需要我们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要养成习惯不断发问和追问,而且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把所思所做记下来,并及时积累、梳理、归纳、提炼,使之写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哪怕是设计教案,或者是撰写课例、案例、教学反思和读书笔记等,我们都不要有自卑心理,不要小瞧自己,不要看不起这些“土特产”和“小儿科”,而是要为自己能写得更好“打气”、鼓劲。

需要注意的是,边想边写应端正态度。也即我们要纯洁写作动机,尤其要淡泊名利,克服功利化的写作思想。

按理说,教育写作是我们的“绝活”和常态,也是我们专业成长的“标配”,但当下不少教师不是为了总结提炼且优化自己的经验而写作,也不是为了成长而写作,而是冲着评职称、评名师、评先选优等“刚需”而写,或者为了获得培训学分而写,抑或为年度考核的“加分”而写,因而出现了直接从网上下载、复制粘贴、东拼西凑等不该发生的事情,更有甚者是“雇枪手”交差;这种做法,说穿了就是弄虚做假,是剽窃他人的知识产权;这不但触碰了师德“红线”,而且是违法行为。所以,我们万万使不得。

更为重要的是,边想边写需要坚持。因为写作毕竟是一件“苦差事”,也很枯燥。比如,我们经常会遇到写不出、写不长、写不好等情况,对此,我们会感到无奈、焦虑,甚至痛苦,其实这些都很正常。

况且,写作不是天生的。即使是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他们也经历过不会写、写不好的阵痛,但他们总是坚持不懈、坚韧不拨,以永不服输的精神状态,在不断挑战自己的过程中坚持写作,最终成长为写作能手,也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而赋能。

因此,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既要学会情绪管理,又要耐住写作的寂寞和孤独,保持定力向着写作的“崎岖山路”奋力攀行。

实际上,写作没有捷径。如果说有秘诀,那就是“坚持”两字。这就警示我们,我们不能只写了几篇就沾沾自喜,就“自我感觉良好”,就自以为是,就自以为了不起了,就半途而废,就停止了写作的脚步,而是要坚持坚持再坚持;只有坚持写下去,写作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只有不停地写,才能养成写作习惯;只有坚持正确的写作方式,我们才能走出写作的盲区,才能越写越顺,才能越写越好,才能“写”出教育教学的“艳阳天”。

最后,我们要“改得好”。限于我们的学识和写作能力的浅薄,我们所写的东西不可能“一槌定音”“一次成形”,即使写出了初稿,多半是“毛坯”,既“粗糙”,又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文不对题、词不达意、重点不明、重复啰嗦、废话连篇,等等等等。

面对这些“丑小鸭”,我们如何让它变成“白天鹅”?办法只有一个一一改,不停地改,反复地改,大刀阔斧地改;也即初稿写成以后,不妨先“冷处理”,先搁置一下,等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阅读、修改,如此反复,直到改得满意为止。

当然,在修改过程中,我们应坚持主题要明确、重点要突出、表达要清楚等原则,做到该删的删,把冗余的话全部删去,同时该“加”则“加”,该添则添,不断补充新的想法和灵感,促使写作更加完善,亦更加完美。

所以,我们要用教育写作唤醒自己的教育良知,用教育写作激发自己专业发展的内驱力,用教育写作促使自己迭代升级,用教育写作助推自己成为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大先生”,用教育写作为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奉化区教育服务管理中心)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作者丨周建国

编辑丨智库君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