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中的网名散文 情感文章(屈原名句夜景作文孩子我们爱你)

2024-03-05 12:57:54

冬天,小袄和暖袖散文

精美插图欣赏


冬雪雪冬小大寒,感觉着立冬刚过,很快小雪又到了眼前。提及冬天,我便想起了那些年的“寒冷”,想起了那件“撅肚子”小棉袄,也想起了“两手一抄”的暖袖。成语里有个“捉襟见肘”,还有一个“袖手旁观”,我觉得分别用来形容二者的特点,那真是自然天成、恰如其分。
回想上世纪七十年代,我正上小学,那时候的冬天很冷,也很漫长。每年从大雁南飞,到贴春联过年,通常都要下好多场大雪。人们都说:“瑞雪兆丰年”,可在我幼小的印象里,每年的雪确实下得不少,人们都盼望着“丰年”的到来。冰天雪地里,“虫益子”(吃虫的鸟儿)早已飞得不知去向,只有成群的麻雀缩着脑袋蜷曲在屋檐下。
村里村外,路边地头,高高低低的林木上上下下都结满了晶莹明亮的冰甲。寒风凄厉,时常伴有“嗖嗖”的哨音。不远处,白杨树光秃秃的枝丫直指天空,在挣扎与无奈中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岸边的老柳携带着满身的冰挂,摇来摆去,细细的枝条不堪重负,最终自身难保,“呼呼啦啦”“嘭嘭嗤嗤”,便解落一地。
滴水成冰,行走于上下学的路上,厚厚的积雪瓷瓷实实、硬梆梆的,一呲一滑,一踢一个白色的印痕,踩上去有一种硌脚的感觉。小孩子们一个个拎着书包精(光)着个头,两只耳朵冻得生疼。想伸手揉一揉,手面鼓鼓囊囊、紫红紫红的,好似高粱米做成的“发面馍”,胀疼得很;抬手,半截胳膊露在了外面,未等挨着耳朵,一阵风溜来,胳肢窝都是凉的,浑身直打哆嗦。
那年月,乡人们的家里实在是太穷了。我清楚地记得,冬天上学,脚下能有一双塌蒙着(扁而扑踏)的破棉鞋便是好的,下身通常是穿一条深蓝色的大腰棉裤,用一根线绳做成的腰带使劲地勒着,上身则为刷筒子(单穿)的撅肚子小棉袄。整个身子似乎分成了几段,上上下下都零截着。风犹如穿堂一样,来来回回地非常顺溜,小朋友们都冻得脸色发紫,有的还鼻涕流多长。
先说说这“撅肚子小棉袄”吧。当时的“袄”,一般都是那种短领对开门的,不像现在的袄袖口伸缩,带有松紧性,有的还加有扣子;开襟是严丝合缝的拉链,很多时候还分有内外层。那时的袄又叫“短马褂”,领子很短,几乎就护不住脖子,袖口直通通地敞开着,没有任何曲折和讲究,胸前对开的地方,稀稀落落地缲有几组扣子,时间一长,扣眼拉得特大,显得松松垮垮的。
“棉袄”前加以“小”字,好像是在说还有大袄。如果有大棉袄,谁又白白地放着,宁愿自己冻着呢?这里的“小”,是实实在在的。当然,其间也有客观的原因。一是作为做袄的主材,棉花和布在当时都是很难得的。小袄明显比大袄省料,可以说是一种不得已。二是当时的袄通常都是一穿多年,弟兄们或姊妹们多的,拆拆洗洗,还能接替着穿,穿来穿去,自然也就“小”了。
至于“撅肚子”,那应该是小棉袄最明显的特征。现在说来,我不免还有几分酸楚。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吃啥有啥,只能是有啥吃啥,甚至很多时候饥一顿饱一顿。饥不择食,往往是狼吞虎咽,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大肚子”的形成,再加之“小棉袄”自身一般都比较短小,上紧下松,穿起来前面似乎就只盖着肚子那一片,鼓悠悠的,应该说也是那个特殊时代一道独特的风景。
记得有一次,我就是穿着这样的小棉袄放学回家,刚一进门,奶奶便把我拉进屋去,一边为我拍打着身上的冰雪,一边拽了拽袄后襟说:“不见孩子长,光见衣裳小。”奶奶说着又是一拽,我猛地一挣,两手一抬露出两节暗红的手臂来,站在一旁的爷爷看看我,不经意地说出一个词——捉襟见肘。爷爷教过私塾,说话总爱文绉绉的。奶奶和我都听不懂,我就问爷爷,爷爷说:“一拉衣襟,胳膊肘都露了出来,顾住了这,却顾不着那。”
奶奶转过身握着我冰凉冰凉的手说:“别听他的,看奶奶给你缝个啥?”说着便从床头针线簸箩里拿出一个黑袋子,我急忙抢在手里,仔细一看,好像是爷爷早年的那顶破毡帽,只是变了样。见我看不出何物,奶奶笑笑说:“没办法,我把你爷爷的破帽子倒弄了过来,中间衬了些碎布,一头放一头收,给你做个暖袖。”我想撑着不要,奶奶自言自语道:“我知道这不好看,也不暖和,可总比没有强,等明儿有了,奶奶再给小乖乖缝个好的。”说着便给我戴上了。

文章插图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