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上的女流氓安藤忠雄名言( 人在初三情感美文描写冬天的优美句子)

2024-03-07 06:01:11

作者:主创团·小番茄

一直以来,我对孩子的教育可谓竭尽全力。

儿子今年6岁,早在半年前,我就卖掉了一家人住的120平的房子,费尽周折搬到了现在这个只有40平的“老破小”学区房里。

只因为住在这,就可以让儿子顺利进入本区最炙手可热的小学。

怕儿子上学后跟不上,我还给孩子一口气报了4、5个补课班,平时带着他到处奔波,每天晚上也要在书房里背单词、练写字。

我对自己的初步战略非常满意,可不知为何,自从搬到新家后,儿子肉眼可见地失去了活力和笑容。

还记得儿子不止一次跟我提起过:“妈妈,我想回到之前的房子住,现在的房子好压抑、好难受啊……”

我却总是不以为然地回答:“咱家这房子,别人想住还住不进来呢,你就好好学习,天天别想些有的没的。”

那时的我,忽视了儿子眼里一闪而过的失落和委屈。

直到前几天我看了电影《学爸》,才顿悟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为了“择校”,父母到底有多拼

电影《学爸》主要针对4个家庭“幼升小”的问题展开。

为了让孩子能上一个更好的小学,有个更高的起点,每对父母都铆足了力气托举孩子。

专业鸡娃妈妈刘真真深耕“鸡娃圈”,掌握各种名校动态,她全职2年,每天围绕着女儿打转,一天要陪女儿上4个补课班。

野生鸡娃妈妈火嫂将家布置成了“学习监狱”,天天逼着儿子学习,还用体罚的方式监督孩子;



精英妈妈高亚琳,尽管已经是周围人眼中的人生赢家,但为了儿子Lucas能上国际小学,依然拼命混圈子,向上社交。



至于单亲平民爸爸雷大力,本来崇尚快乐教育,但是在周围人的择校“内卷”下,也不由地焦急了起来。

为了让儿子雷小米能够获得优质小学的入学资格,他四处求人赔笑,甚至不惜重金购买“凶宅”学区房。

另一方面,他开始逼迫雷小米学习各种才艺,上各种补课班,只为了面试能有个好成绩。

想起印度电影《起跑线》里的米塔夫妇,为了能让女儿挤进私立小学,赢在起跑线上,耗尽人力物力财力。



他们先是在名校附近购置了一套昂贵的学区房,又为了让女儿能够快速交到新朋友,在家举办了一场豪华的派对。

为了参加入学考试,他们为女儿安排了从早到晚的各种才艺培训,自己也从形象到谈吐进行了一系列改头换面……

可结果呢,女儿疲惫不堪,家长也被层层加码的花销累垮。

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多少父母被焦虑所裹挟,这种焦虑早在不经意间内化到了孩子身上。

《少年说》中有个叫周子皓的小男孩,当众吐槽亲妈给自己报了多达12个兴趣班,有奥数、书法等,甚至很多兴趣班他连名字都叫不上来。



子皓觉得自己特别累,请求妈妈给自己减负,可却遭到了妈妈的无情反对。

这位妈妈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可是过度抢跑不仅浪费了孩子宝贵的童年时光,还给孩子造成了难以言表的压力。

这些在父母内卷下成长的孩子,很可能被父母一层层的焦虑所包裹,很难快乐。



名校不一定是通往成功的阶梯

也可能是摧毁孩子的牢笼

在当今全民内卷的大环境下,家长们对孩子寄予了厚望。

这种对孩子的高期待会变成困扰彼此的心魔,缠住孩子奔跑的脚步。

比如为了能考上优质小学,刘真真的女儿小小年纪便被各种补课班、作业支配着,尽管家里摆满奖状,但是脸上从来没有笑容。

甚至在生日当天,一个孩子最该快乐的时刻,一脸冷漠地问出这样一句话:

“人生有什么值得快乐的吗?”

这样的孩子,虽然考上了名校,但未来真的会过得开心吗?

而雷小米呢?往日的他活泼开朗、朝气蓬勃,被父亲称为“我会自杀你都不会自闭”。

结果在爸爸的一顿“操作”下,变得满脸忧愁、沉默寡言,最后因为承受不住压力而崩溃大哭。

可以想象,即使雷小米勉强进入名校,也未必会适应名校生活,成为一个阳光、积极、优秀的孩子。

心理学家贺岭峰,就曾费尽心力托关系把女儿送进了全区最好的小学。

但女儿成绩一直不好,表现得也一直郁郁寡欢。

但是他那会忙着赚钱应酬,对于女儿甚少关心。

只是觉得女儿成绩跟不上就是家长做得不够,所以就想方设法给她请家教、盯着她写作业等等。

直到女儿后来上了初中,他才慢慢了解到了女儿曾经在学校的遭遇。

原来,女儿在学校一直都处在被老师打击、被同学羞辱、被霸凌的环境里。

甚至在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坐校车去学校,她甚至很想从校车上直接跳下来。

因此,他到现在都特别后悔。

他觉得自己这辈子犯过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女儿送到了全区最好的小学。



名校不一定是通往成功的阶梯,也可能是把孩子推向深渊的牢笼。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胡邓发现,相比普通学校来说,名校学生出现抑郁症的概率会更高。

因为进入名校,就意味着要面对同学激烈的竞争、家长的高期待、老师的严厉……

这些压力就像一根根刺一样,悬在每一个孩子头顶上,稍有不慎,就会把孩子扎得彻底遍体鳞伤。



教育不是把树苗拔高

而是培育适宜的土壤

每位家长都想尽自己所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这无可厚非。

但是盲目的抢跑和内卷,只会压垮孩子脆弱的内心。

只有放下焦虑,用理性、平和的心态看待孩子的教育,才能帮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正向成长。

就像电影最后,雷大力终于醒悟:

父母想给孩子的未来,和他自己应该走的未来是不一样的。



“是谁说小鲤鱼一定要跳龙门?这个世上有江河湖海,只要是他想去的,总有一汪水能让他好好活着。”

他决定不再逼孩子上所谓的名校,而是遵循孩子的意见,就读于家附近的小学。

结果儿子不但恢复了往日的活泼、快乐,还得到了老师的认可,获得了代表学校去演讲的机会。

很多时候,你为孩子千挑万选的好学校,并不是孩子人生的最优解。

就像贺教授说的:

如果你真心想为孩子择校,那不是去找最好的学校,而是去找最适合的。

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里,有一个海淀学霸妈妈李琦。

她的儿子小帅虽然在人大附小读书,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学渣。

一个班级四十多个孩子,小帅经常班级后十名,且数学经常没到平均分。

她也尝试过给小帅报五花八门的兴趣班,但均没有成效。

在一番焦虑后,她选择与现实和解:

“孩子生下来就有他的使命,他有他的一条道。

父母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发扬长处、规避短板,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潜能。”

她知道,虽然小帅成绩不好,但是在其他方面很有天赋:

比如他很喜欢赚钱,喜欢剪辑视频、玩游戏、研究数码,经常帮别人解决选购电脑的问题。

他还在学校创办了出版社,做得风生水起,连载了14本。

李琦很支持儿子这些“无用”的爱好,不再给他施加学习压力,给足了他自由的生长空间。

为了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她放弃了人大附中的“早培选拔”,决定等候“派位大锅饭”。

因为她相信,孩子将来一定可以靠技术吃饭,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比如医生、工程师。

养育孩子,就像播种一颗神奇的种子,你不知道他最终会长成什么样子。

也许是娇艳的花儿,也许是参天的大树,也可能是一棵倔强的小草……

可是哪怕是一棵小草,也有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只有找到最适宜的那片土壤,它才能真正扎根。



看完电影后,我才知道,自己自以为对儿子的付出和焦虑,在无形中伤害了儿子。

我深感自己的莽撞,和对儿子的愧疚。

在一家人全票通过后,我们卖掉了这个学区房,重新住回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

我也不再逼儿子去上五花八门的补课班,而是给他更多的自由,允许他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果然,一段时间之后,儿子不再愁眉苦脸,脸上重新挂起了笑容。

家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我也变得心情舒畅,浑身充满了能量。

上不上名校又怎样呢?我相信一个和谐温暖松弛的家庭环境,一定能够带给孩子更多的身心帮助和更大的能量。

也希望各位家长都能看透教育的真相,放平心态,和孩子同频共振。

愿每个孩子都在适宜自己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结出最丰硕的果实。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