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健康知识小报儿歌乡下老鼠( 秋游活动方案comment)

2024-03-18 06:43:18


听过一句话:

中国式教育最大的悲哀就是,父母付出所有,孩子却只想逃离。

无数父母以为只要自己倾尽所有,孩子便能茁壮成长、出类拔萃、甚至大展宏图。

可直到青丝染白,皱纹逐渐爬上眉梢,孩子变得平庸,甚至窝囊,父母才发现:

所有不站在孩子角度考虑,而强加给孩子的爱,对孩子而言,不是滋养,却是痛苦。

越是牺牲所有,用全部心思来养育孩子、自以为很大方地去为孩子付出,孩子反而越排斥,越反感,甚至憎恨。

为人父母,如果还在这3件事上“装大方”,最后苦的是孩子。


朋友君学历、才华并不十分突出,但她硬是凭借一腔孤勇和干劲,成为了一位叱咤商场的女强人。

可自从孩子上学,她发现每天早出晚归,几乎和孩子碰不上面,孩子对自己也越发陌生。

于是,在孩子刚上小学时,她痛下决心,辞了工作,做了一位全职妈妈。

挥别了在商场上的那份野心,她将全部重心放在教育孩子上。

每天换着式样给孩子做一日三餐,各种补习班一次不落地陪在身边,孩子每天睡着后才小心翼翼地洗漱收拾家务。

可君的这些付出和牺牲并没有得到家人的认可和称赞,相反,孩子一旦调皮,家人就开始责备她,“就是你把他带成这样的。”

孩子成绩不好,又会听到抱怨,“你是怎么辅导他的?”

“你是怎么看的孩子?”

“带个孩子都带不好,你还会干啥!”

只要孩子出一点点事,类似的抱怨便会像雨点般朝她砸来。

向来好胜的她,为了证明自己能教育好孩子,便开始对孩子越发严格。


她将孩子学习之余的爱好一律全盘否定,并一再地对孩子强调,为了家庭,她牺牲和付出了所有。

但凡孩子犯一丁点错误,她都会歇斯里底地发脾气。

然而,君的孩子也并没有因为君的付出和牺牲而变得优秀,相反,孩子常常沉默寡言,心事重重。

有次,孩子竟告诉爸爸,希望妈妈不要再一直管着他,否则就跳楼给他们看。

当老公告诉君后,她崩溃了:

我牺牲了事业,成为了全职主妇,你们所有人都怪我!我怪谁?

这种看似对孩子很大方,牺牲自己的全部,再把人生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的行为,对孩子来说,虽是爱,却像戴了一把厚重的枷锁。

这样密不透风的爱,会让孩子感到压力、束缚和愧疚。

著名教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

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永远是做最好的自己,用自己的绽放再去唤醒孩子的生命状态。

因为对孩子而言,父母的角色,除了是陪伴者更是支持者,是推动者、是引领者。

无论孩子面临何种挑战,父母都会在他们身边,除了陪伴,还能给予他们更多勇气和力量。

如此,孩子才会更加快乐地成长,找到生活的意义,活出自己的价值。


在小区总是能看到这样的父母:明明自己孩子手里拿着一个玩具玩得很开心,就因为别人家的孩子说了句,我想要玩。

于是,不管孩子愿意与否,父母赶紧抢过他们手里的玩具,一把塞给别人。

待父母露出满意笑容的后,只能看到自家孩子可怜的眼神和有话却不敢说的胆怯。

俗不知,这种假装大方的行为实际上是在摧残孩子。

一个网友娟回忆着自己的经历,虽然这件事已经时隔三十年了,却像一个心瘤长在她的心底,隐隐作痛。

娟八岁时,那是个拥有橡皮擦就能被同学羡慕好久的年代,远在北京的姨妈竟然送了她一辆漂亮的童车,她视作珍宝。

但一个远房亲戚家的孩子骑上去,就再也不肯下来了。

固执的男孩,不管父母怎么劝说,硬是哭闹着要把这辆车骑到自己家去。

娟的父母看男孩哭闹,直接说,就让他骑回去玩玩吧。

此时的娟,眼神紧紧盯着父母,不停地摇着头。

但父母像没看见一样,笑眯眯地把车拿给小男孩。


当车被骑走时,娟再也忍不住,开始哇哇大哭。

可此时的父母不仅不安慰她,反而用嫌弃的口吻对她说,我们一直都很大方,怎么生出你这么个小气的孩子。

后来,这辆自行车被男孩弄丢,再也没还回来。

而当娟心有不甘,小心翼翼地向父母提出最心爱的那辆自行车时,却换来了他们不耐烦的吼叫和训斥。

虽然这件事,过了三十年,可是娟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娟说从小到大,我从不敢说出内心的需求,也不敢主动向别人求助,觉得自己牺牲什么都是理所应当的。

这些,都缘于那次经历。

强迫孩子去分享的父母,以为孩子只是被临时拿走几个玩具。

殊不知,对于他,像是王国失去了英雄,士兵失去了将军,幻想中的世界崩塌,现实中的世界已然黑暗。

这种强迫分享行为,不仅会透支孩子对家长的信任,也会很大程度上损害孩子的安全感和自尊。


如果父母强迫孩子分享,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大方,不被别人说小气。

那么,选择无视孩子内心难过,只为了追求人际交往中的莫须有面子,这样自私的父母,是会害苦孩子的。

如果父母强迫孩子分享的本意是想让孩子不要自私,能更受欢迎。

那么,父母可以去尊重孩子意愿,经过孩子同意后, 再选择让他去分享。

切不可去误导孩子,不去分享就代表自私和不听话。

而要去告诉孩子,分享也不是拱手相让,而是共同拥有。

美国作家M·斯科特·派克说:

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感受,尊重他们做决定的权利。

只有让孩子真正拥有了物权安危感,他们才会更好地分享。


曾经看到过一个热门话题,你能想到的,经历过的对孩子最具有摧残性的话是什么?

你怎么一点都不随我,不知道是不是亲生的!

你太不争气了,我对你很失望。

算了,看你以后也不会有出息。

为什么跟别人说话和颜悦色的父母,对自己孩子就那么刻薄呢?

我有位舅舅,无论是在亲戚还是邻居眼中,都是大家公认的好人。

因为他对别人总是笑意盈盈,美誉连连。

隔壁王叔女儿从城里回来探亲,舅舅老远看见,就开始对着王叔夸:

老王,你家女儿真了不起,研究生毕业水平就是高,空闲时,让她帮忙辅导一下我家这个不争气的娃!

孙阿姨家的儿子考上大学,舅舅带表哥去喝喜酒,一见孙阿姨就说:

你家孩子从小就好学,懂事,不像我家的这位,既不努力,又没天赋。

表哥说自己当时只想打个地缝钻进去。


类似这类抬高别人,贬低家人的话,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外面,表哥从小到大不知道听到过多少次。

表哥说,小时候学校考试,考的再好,舅舅永远都是一副不满意的样子。

可明明其他孩子和自己考的一样,舅舅态度却截然相反,评价别人家孩子勤奋好学、头脑聪明又灵活。

仿佛,表哥都不像他亲生的。

每次提到舅舅,表哥总有生不完的气和抱不完的怨。

细细想来,舅舅如此捧高外人,贬低自家孩子,不过是为了用别人的优秀来激励孩子,希望自家孩子能够好好努力,不落后于他人。

殊不知,这样假装大方的做法不仅会打击孩子的自信,让他们失去进步的动力,还会让孩子从小们就对别人产生嫉妒心理。

其实,孩子是在父母的评价中认识自己。

一味地夸别人,贬损自家孩子,只会让孩子变得自卑,认为自己怎么努力都不过如此,最终真的一事无成。

到头来,受苦的还是孩子。


三毛在散文《一生的战役》中写道:“我一生的悲哀,不是赚得全世界,而是请你欣赏我。”

而这里的“你”就是指她的父亲。

作为父母,应该积极地鼓励和肯定孩子,让孩子坚定自己是最优秀的,是最独一无二的。

如此,孩子的内心才会真正感到幸福,才会绽放独属于自己的光芒。


无论是完全牺牲自己,去放弃一切照顾孩子;

抑或是为了暂时的面子,去强迫孩子做不愿意的事;

还是一味地抬高别人,贬低自家孩子;

这些错误教育孩子的方式,最终只会苦了孩子。

《少有人走的路》中说: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都明白,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感受,尊重他们有做决定的权利。

不吝啬表达对孩子的爱,关爱孩子、信任孩子、理解孩子,让孩子获得坚实的安全感和自信感。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他会因为这份爱而更变得更有勇气和力量,会因为这份爱而变得更加强大和坚定。

那些活在付出感、牺牲感中的父母,他们爱的不是孩子,爱的是自己的道德感和权利感。

只有父母做好自己,努力托举孩子,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蓝天中尽情翱翔,成长为他们所期望的样子。

如此,才是父母给与孩子最好的爱,孩子也才会真正幸福、快乐地成长。

作者 | 一澜,永远给自己一个梦想,即使它很远。

主播 | 闻悦,爱唱歌的主持者,公众号:闻悦来了。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