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经典的骂人话延参法师经典语录( 两河文化经典的文章关于生活的名言)

2024-03-08 01:35:17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你一定常常听到这样的话“女孩要有女孩的样子,说话不要那么大声”“一个男孩子,怎么穿得这么花花绿绿的”......

  

  事实上,两性之间的性别差异真的有那么大吗?这些性别差异有多少是来自社会塑造的刻板印象呢?

  作者:刘亚男,蓝橡树专栏作者,有葵心理创始人;

  龙湖重庆北城天街的斑马线上的妇女节文案,在网上传播流传——

  women是一个名词,不是一个形容词

  不是女神节也不是女王节,是三八妇女节

  粉色不是软弱,一样可以是力量

  你不一定要成为玫瑰,你是你自己喜欢的样子

  “女司机”数据显示,交通事故肇事被告人中,男性比例94.6%,女性占比为5.4%

  


  也许是身为女性被吐槽了太多次“女司机”; 也许是性别刻板印象在生活中的无孔不入;也许是关于性教育这件事,学校和家庭都做得太少……

  即便“男女平等”那么多年,我们依然会无意识给男孩买蓝色,给女孩买粉色,认为男孩数学比女孩更好,女孩更擅长表演。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无处不在的「性别刻板印象」,以及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

  需要强调的是,性别刻板印象的框架下,男孩和女孩都是受害者。

  性别刻板印象,

  欺骗我们的大脑

  当一个孩子出生时,父母最先想知道的是男孩还是女孩,助产师最先向父母报告的也是婴儿的性别,亲戚朋友最先关心的也是男孩or女孩。

  当确认了新生儿的性别,家人就会在起名、买衣服、玩具,睡床布置等各方面根据孩子的性别来选择。

  从降生的那刻起,婴儿就被按照ta的性别来抚养。

  社会对男孩和女孩在言谈举止、装扮、性格、行为等各个方面,社会上有不同要求。 比如,教育男孩要坚强、勇敢、主动、有担当;教育女孩要温柔、细心、听话。

  


  刻板印象是大脑和认知发展的结果,大脑依据社会文化、经验、经历等种种“线索”,把某个群体的特征进行高度概括。这样的高度概括是大脑给我们创造的“思维捷径”。刻板印象这一类的思维捷径,可以帮助我们节省认知资源。

  但是,这些未必全面的“高度概括”可能会欺骗我们的大脑。

  比如,我们往往会依据地域对一类人进行高度概括化。 通常认为南方人秀气、温柔、腼腆;北方人则都大气、豪爽、奔放。可事实完全如此吗?温柔腼腆的东北妹子表示不服气。

  许多四川人都吃辣,因此人脑依据这个事实产生思维捷径——“四川人吃辣”。事实上,并非每一个四川人都吃辣,这是我们的思维捷径产生的以偏概全的骗局。

  性别刻板印象在各个文化中都十分常见。例如,对男性的印象是有统治欲、主动的、独立的、进取的、目标导向的、坚持不懈的;

  对女性的印象是附属的、被动的、顺从的、自卑的、乐善好施的。

  


  性别刻板印象的严重程度,与经济发展成反比。

  越是发达的地区和国家,两性感觉到他们的相似度越高;越是提倡性别平等的地区和国家,人们受性别刻板印象影响越小,男女行为差异越少。 在北欧等发达国家,女性政治领导人的比例,就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

  性别刻板印象,

  如何局限孩子发展?

  那么性别刻板印象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2012年,美国学者科琳娜·莫斯·拉库森(Moss-Racusin CA)等人研究了性别刻板印象对大学工作人员的影响。

  研究者制作了一份化学领域的简历,并为该简历设置了两个版本,一个是男性姓名(John)的简历,另一个是女性姓名(Jennifer)的简历。

  这两份简历在技能、工作经历等方面完全相同,只有姓名和性别不同。

  然后,研究者请了一组科学教授作为实验参与者,这些教授中既有男性也有女性。

  每位教授被随机分配到评估其中一份简历的条件下,他们被要求评价这份简历的适应性、雇佣可能性以及愿意为该申请人提供的工资水平。

  结果显示,虽然两份简历是一模一样的,教授们更倾向于认为男性申请人的简历更有竞争力,更愿意雇佣他们,并且愿意给予他们比女性申请人更高的起薪。

  


Carolyn R. Bertozzi是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从1901年起,共计有62位女性获得诺奖,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总人数是954人,女性在科研领域并未展现自己全部的实力。

  这个实验揭示了性别刻板印象在招聘决策中的潜在影响,即使在同样的条件下,人们也更倾向于认为男性比女性更适合某些职位。

  性别刻板印象导致女性在科学的各个领域都被认为不如男性优秀,获得更少的机会。即使是在女性的成绩实际较高的情况下,男性也被认为更为优秀。

  


  心理学上有一个“罗森塔尔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 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

  心理学家随机抽取一些孩子,并告诉教师这些人更聪明。 一段时间后,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

  如果老师们也都存在着男生比女生更优秀的刻板印象,那这种潜意识肯定会无意识地通过态度、表情传递给女生。

  这些女生会怎么看待自己呢? 是否会给自己贴上一个“笨孩子”的标签,从而放弃努力,限制了潜能的发展。

  “性别刻板印象”让女孩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

  比如,社会要求女孩 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取得平衡。所以,有的女性可能会放弃追求高薪职业,而选择更容易平衡家庭的工作,这实际上是对她们自身潜能的压制。

  性别刻板印象要求女性柔顺、温和,容易使女生在社交场合中失去自我,迎合他人期望。这种压力可能让女性难以表达真实需求和情感,一味讨好,影响人际关系和自我认同。

  


  就像我刚才说,性别刻板形象的受害者,不仅仅是女性,男性也深受其苦。

  作为男性可能会在某些方面会获得特权,但同样也遭受基于生理性别“男性”而带来的其他歧视。

  比如在一些文化当中,男性收入低于女性,可能会遭受到攻击、调侃、嘲讽。在学校中,男生和女生犯了相同的错误,教师可能对女生更加宽容,对男生会实施更严厉的惩罚。

  


  伊能静的儿子哈利,也因为女装穿搭备受争议。 在最近的一则视频中,他回应大家对他的争议:

从小我就不是以“男生不该穿裙子”,“男生不该留长头发”这种想法去搭配的。十几世纪的法国,拿破仑、路易十六,他们都是戴假发的,那个时候男生是那样帅的,他们还穿高跟鞋。那怎么到了现在就变得不一样了?我们需要分辨,什么是天生的,什么是社会赋予我们的。

  很多人因为哈利的这段采访路转粉、黑转路。是因为他说出了“性别刻板印象”的真相,而因此感到痛苦的人,或许比我们想象的要多。

  


  此外,男性常常被期望展现出“坚强”和“无畏”的形象。这可能导致他们在面对挑战或情感困境时,不敢寻求帮助或表达真实的感受,害怕被认为不够“男人”。长期的心理压抑和身份认同困惑可能导致男性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男孩危机”在全球范围内上演。有一个数据是:在美国,每天有超过3个男孩选择自杀(因为他们要证明自己足够刚毅,而拒绝寻求帮助)。

  


  人们普遍认为男性应该在学业上表现出色并选择高收入的职业。这种期望可能给男生带来更多的学业压力。

  而在一些行业中,如护理、教育等,往往被视为“女性领域”,男性可能因此受到排斥或不被重视,从而限制了他们的职业发展。

  


  英国的乔治王子因为喜欢跳芭蕾舞,被美国主持人嘲讽,引起男性芭蕾舞爱好者的抗议。

  降低「性别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教会孩子思考,分辨出哪些性别规范和期待对自己的发展是有益的,哪些是会限制自己成长的;

  父母同样应该学会看待性别,避免在教育中传递给孩子可能会限制他们发展的社会性别规范和期待。

  


  男孩玩具VS女孩玩具的刻板印象

  在2021年,乐高公司宣布不再为其产品贴“适合女孩”和“适合男孩”的性别标签,在向“性别刻板印象”说“不”的道路上,走出了意义重大的一步。

  当孩子能够看清自己被装进的性别盒子,并且能够分辨之后,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努力抛弃性别盒子里限制孩子发展的因素,保留让孩子觉得舒服的、有益的因素。

  


  1.反思和讨论「性别刻板印象」

  有意识去发现一些性别刻板印象,并和孩子一起讨论。

  比如:当看电视或电影时,和孩子一起讨论角色如何被呈现,是否存在性别刻板印象?可以问问孩子为什么男主角总是英雄,女主角总是需要被拯救。

  再比如:去公园露营时,看到卫生间的蓝色男性标志和粉色女性标志,也可以跟孩子讨论为什么总是用蓝色代表男性,粉色代表女性?你还发现了什么生活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与孩子建立开放的对话渠道,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通过与孩子深入沟通,才能了解他们对性别角色和刻板印象的看法,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可能存在的误区。

  2.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和角色模范

  父母可以准备一些关于男女平等和性别多样性的儿童书籍, 同时给孩子提供一些不受性别限制的玩具,如拼图、积木、科学实验套装、芭比娃娃等。

  父母也可以给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不仅仅包括关于性别平等的书籍、不受性别限制的玩具、还可以提供电影等,避免将特定兴趣或活动与性别刻板印象挂钩。

  鼓 励孩子尝试不同类型的活动和领域,培养他们的兴趣广泛性和开放性。例如,当男孩对芭蕾舞感兴趣时,也鼓励他去尝试。

  同时,我们可以向孩子展示多样化的成功案例和角色模范,让孩子们意识到性别并不决定一个人的能力和发展方向。

  比如:带孩子去参观博物馆或科技展览,介绍一些成功的女性科学家或工程师,如玛丽·居里、贝拉·阿尔达、玛格丽特·汉密尔顿等。

  研究显示,孩子在接触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和角色模范后,更容易打破性别刻板印象,形成更加包容和开放的性别认知。

  3.倡导平等分工和尊重个体差异

  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可以树立平等分工和尊重个体差异的榜样。

  无论是家务分工还是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都应该避免强调特定性别应有的行为方式。

  比如:刷锅洗碗、洗衣服拖地不应该是女性的任务,体力活也不是男性应该要承担的。

  父母应该平等对待孩子的需求和兴趣爱好,不因性别而有所偏袒或限制。

  如果男孩子说:“我想玩芭比娃娃”,那就给他买吧!

  如果女孩子说:“我要买摩托车模型”那也一口答应吧!

  通过实际行动,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性别认知和观念,让「性别」不再是他们的枷锁。

  只有每一位父母都能有意识得把“性别教育”融入家庭教育中, 才能让整个社会都愿意给予女性申请人更高的起薪。

  才能避免当男性收入低于女性,可能会遭受到攻击、调侃、嘲讽,因承受不了可能会做出自伤行为。

  作者介绍:刘亚男,有葵心理创始人,少儿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讲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美国 PDA 正面管教认证讲师,沃尔沃亚太区总工会、万科双语特邀讲师,深度跟踪 1000+ 家庭,累计授课 5000+ 小时。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