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痛签名现实的句子( 张秋芳印记微语录 精选雷锋的名言名句)

2024-03-06 02:31:15

高考并非一考定终身,可还是有不少考生为了上心仪的大学而不断复读。并不是学生自己想当高考钉子户,而是担心“第一学历”不好,让日后的努力都付诸东流。

理论上来说,用人单位招聘应该只看应聘者的最高学历,然后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选拔出最适合从事该项工作的人选即可。

可事实上,人才市场却出现“金本银硕铜博”的就业鄙视链,硕博毕业院校再好,本科院校层次不高,还是会被刷掉。这让学生难以接受,难道高考真的是一考定终身,学生后天的努力,用人单位的HR都视而不见吗?



工程院院士潘复生呼吁,消除简历第一学历概念

今年两会有很多代表都针对教育和就业现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其中工程院院士潘复生教授针对“第一学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说出了应往届毕业生的心声。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启事上对应聘者的学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满足学历水平以外,还会注明优先录用985、211、双一流高校的毕业生。更有甚者,除了看最高学历,还把第一学历当成人才筛选的“潜规则”。

潘教授是重庆大学博导,或许他的学生中也有能力出众之人,就因为本科毕业院校不理想导致就业被刷,身为导师,潘教授也会哭笑不得吧。



潘教授指出教育公平和就业平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各所高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学科不同,不应该成为用人单位人才选拔的标尺。毕业院校的差异,更不能作为考研和求职的筛选依据,这种“唯出身论”危害很大,亟待破除。

相关部门不止一次声明,不存在第一学历的说法,只承认最高学历。用人单位和招生录取单位也不得以第一学历为由进行人才选拔。殊不知,仍旧有一些用人单位看重第一学历,认为高考成绩才是学习能力和智商的真实水平。考研成绩,只能衡量学生是否勤奋刻苦而已。



潘复生院士建议从4个方面入手,打破“出身论”

2024研究生招考工作部署中明文要求,各招生单位不得以考生本科毕业院校作为筛选依据,让二本生和一本生,乃至专升本的学生都能有公平竞争的机会。不过仍旧有个别用人单位,虽说没在明面上注明对第一学历的要求,但在具体筛选的过程中,还存在刻板印象。



潘复生院士认为,想要彻底打破出身论的现象,要从4个方面入手,才能治标治本。

健全法律法规。除了研究生招生要求,就业方面也要制定政策,对存在学历歧视的单位进行严格处罚。用政策条例来约束招生和就业的规范性,这要比从道德上约束更有效果。

完善评价标准。“出身论”是错误的人才评价标准,研究生导师和HR更应该看重学生过往的实践经历、取得的成绩、个性天赋等方面多元评价,才能挖掘出更有发展潜力,更适合被录用的人才。学历只是一块敲门砖,不能把学历和能力挂钩。



强化宣传引导。主流媒体应该树立“能力导向”的用人观,而不是“学历导向”。不要把成败归结为学历和教育背景,更要突出学生个人的努力和天赋,讲好普通学生“逆袭”的故事。党政国家机关,更应该带头破除唯名校论的选人用人导向。

加强监督检查。好的教育政策落地后,更应该加强监督,不使政策变味,反而违背了初衷。有关部门应该全面清查存在第一学历问题的招生、用人单位,公开设立举报通道,让更多大学生有合法的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潘复生教授的提议和具体实施策略都非常具有可操作性,看来是对“出身论”深有感触,并真正拿出来接地气的解决方案。相比于一些主观臆断的教育专家而言,潘院士才配得上教育专家的称谓。



希望潘教授的提议能够引起重视,尽快推广实施。今年二本生考研已经赶上了好时候,要是就业的学生也能打破出身论,那么今年高考复读率必然会得到控制,也不会有更多学生因为第一学历而妄自菲薄。

今日话题:大家觉得潘复生院士的提议能否实现?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和收藏!更多精彩内容就在下一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