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感言恋恋笔记本台词( 亲爱的你在哪里 歌词短篇搞笑故事母爱是)

2024-03-07 05:04:14


▎人民酱说:

分享不是付出,不是讨好,更不是牺牲自我,成就他人。

全文3360字丨阅读共需3分钟

编辑丨人民酱

作者 | 帆 书 · 璇子 来 源 :帆书育儿号( ID:readingclub_yeh)

前不久,闺蜜和我吐槽,女儿婷婷才5岁就自私小气不愿分享,每次带她出门都像历劫:

别人给吃的马上就接,想让她分给别人?比登天还难! 玩别人玩具就开心得很,轮到人家想玩她的,不玩抱着也不给别人玩! 每次我都是踉跄着带娃走开,有个地缝我都恨不得钻进去……

这样的情况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特别是走亲访友的时候,别人家的孩子想要一起玩玩具,而自家孩子却抱着不给,场面就会十分尴尬。

儿童道德发展专家威廉·戴蒙指出:

孩子要等到上小学时才会有“真正无私的分享”这种概念。

可见,孩子不愿意分享并不是自私小气的体现。

那,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既不伤害孩子,又能教孩子学会分享,懂得感恩呢?


不分享并非自私,而是自我在发展

在绘本《不许碰,这都是我的》中,5岁男孩贝贝是一个不爱分享,还爱争抢别人东西的人。

他最喜欢说的一句话:“这是我的”。

他喜欢的东西,不管在哪儿,他都会指着说:“这是我的”。

从别人手里夺了东西,不管别人生不生气,他会得意地说:“这是我的”。

吃蛋糕时,弟弟也想吃,他会用指甲抠下一点点,递给弟弟说:“这是我的”。

玩滑梯时,如果别人也想玩,他就会说:“你不许玩碰,整个滑梯都是我的”。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贝贝这种不乐意分享的行为,其实是很正常的,也即理论上所称的“物权意识敏感期”。


物权意识的发展有以下几个阶段:

  • 1岁前,我的东西谁都可以拿。

  • 1-2岁,我喜欢就是我的。

  • 2-3岁,我的东西你不能碰。

  • 3-4岁,在父母的引导下可以分享。

  • 4-5岁,集体的东西也是自己的。

  • 5-6岁,可以主动分享。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提到:


    儿童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构建的过程。 在这个建构的过程中,最初儿童是通过占有属于自我的东西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当儿童占有了自己的东西,且这个东西完全属于他时,儿童才能够感觉到“我”的存在,这也是儿童自我诞生的标志。

    自己的东西别人不能碰,不过是按照意愿和意志的需要支配自己的行为,孩子守护的,不仅是“我的东西”,更是“自我”本身。

    明白这一点,也就明白:孩子不愿分享并非自私,而是他们的自我在发展

    一个拥有自我的孩子,对于归属于自己的物品,是有权利说“不”的,而父母能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自我”,允许他们有说“不”的权利。


    当孩子不愿分享时,父母做到“三不要”

    1. 不要随便定义孩子

    我家孩子可小气了,刚买的薯条分了一块给别人,他能躺在地上打滚哭半天。 我家的才自私呢,朋友带小孩来家里玩,我娃当着面把东西全藏到了沙发底下,搞得我尴尬死了。 原来孩子都这样啊,这么不愿意分享,我担心以后别人都不愿意和他玩了。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在传统观念看来,会分享的孩子就是懂事、有礼貌、有爱心,长大以后肯定有出息。

    而不会分享的孩子就是自私、小气、没有同理心,没人喜欢和这样的孩子一起玩。

    其实,“不要小气,要学会分享”,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巨大的伤害。

    孩子会觉得自己的东西并不是真正的拥有,随时可能被别人抢走,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的心理需求不重要,导致自我价值感低,甚至会形成“讨好型人格”。


    2.不要强迫孩子分享

    儿童成长专家如南希·艾森伯格等人的研究表明:


    大人们坚持让孩子分享对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来说收效甚微。而且对那些迫于命令才分享的孩子来说,他们更难学会真正的慷慨。

    被迫分享的孩子会感到:

  • 我的爸爸妈妈更喜欢别人家的孩子;

  • 分享意味着我要放弃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令我很痛苦;

  • 除非不得已,我再也不会主动分享。

    而得到满足的孩子会觉得:

  • 我可以通过抢夺和抱怨得到我想要的;

  • 我的感觉比别人的想法和权利更重要;

  • 大声吵闹、坚持已见就可以让别人屈服。


    可见,如果强行要求孩子分享,不仅不利于孩子物权观的建立,还可能导致孩子抵触分享,甚至打击到孩子的社会交往热情与兴趣,造成孩子的恐惧或焦虑。

    3.不要自作主张将孩子的东西送人

    知乎上看到一个故事:

    博主小时候有一个自己拼起来的小鹰航母,每次搬家都当宝贝似的护着。

    有一次,亲戚家小孩过来玩看见了想要,博主的父亲立马就抢了回来,尽管亲戚护短:“就一个破玩具多少钱还不得了!”

    博主父亲也毫不客气地回道:“我小子花了一天多精神头拼起来的,不是给你家崽子掰着玩的。”

    博主长大后回忆起来,不禁感到:“吾父神勇,万般敬仰。以后我是爹也必定这样”。

    不管多么不起眼的玩具,如果家长自作主张将孩子的东西送了人,不仅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和自尊心,还透支了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和敬佩。

    而这位“神勇”的父亲,不仅赢得儿子的尊重与敬爱,更成为了儿子以后做父亲的榜样。


    4个小策略,培养孩子的分享欲

    经济学家恩斯特·费尔做过一个实验:

    他邀请229名3-8岁儿童参加,实验共有三轮,在每一轮中给每个孩子糖果,观察他们是分享给指定的小伙伴一半糖果,还是全部留给自己。

    结果发现,7岁以上的儿童中有80%会与他人分享,而3、4岁儿童只有9%会与他人分享。

    实验证明,“分享、互惠”这一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可见,在孩子习得分享这件事上,我们是可以通过一定策略进行引导的。

    1. 尊重孩子的物权

    在综艺节目《妈妈是超人》中,霍思燕见嗯哼玩具太多,于是询问他愿不愿意将不常玩的玩具捐给更多需要的人。

    嗯哼表示不愿意,还生气地摔了玩具,霍思燕继续开导:

    “你的东西你有自己决定的权利,但如果在愿意的情况下,是可以互相玩的对吧?”

    过了一会儿,嗯哼冷静下来之后,主动说:“妈妈,我来决定要不要捐。”

    引导之后,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分享,都尊重他的决定。让孩子知道,他是有权决定自己东西去留,并且可以独立思考及做决定的。


    2. 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

    《不分享也OK:培养孩子能力和同情心的29条“叛逆法则”》一书的作者表示:


    比起分享,孩子更容易接受轮流,即等一个孩子玩够了再让另一个孩子来玩,玩够了的时间则由孩子自己决定。

    他认为:轮流玩耍给每个孩子玩的权利,教会他们懂礼貌,提高他们为别人着想的意识,并激发出他们内心的慷慨之情。

    通过轮流,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占有欲,让孩子知道不必委曲求全来满足他人的期待,会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分享观念,逐渐养成分享的习惯。

    3. 带领孩子发现分享的乐趣

    著名的“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提出互利互惠原则。

    即通过“你给我饼干,我给你小汽车”的交换方式,帮助孩子理解分享的快乐,也会激励孩子更主动去分享,感受分享带来的好处。

    平时可以鼓励孩子和同伴互换物品,并告诉孩子:

    “哇,小朋友给你糖,这是你最喜欢吃的味道,好满足哦。”

    “你得到了想吃的糖,要不也将小朋友喜欢的芭比娃娃给她玩一玩,这样她也会很开心呢。”


    4. 营造乐于分享的家庭氛围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中谈及“教会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如何分享”的问题时,提出:


    孩子通过模仿他们的父母或兄弟姐妹来学会分享,因而他们会注意你的行为,会以你为榜样。

    在陪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可以准备方便分享的零食或玩具,主动分享给一起玩的小朋友,让孩子从旁感受分享的快乐,帮助他们理解分享的幸福。

    在家里也可以多让孩子分享玩具、食物给我们,比如:我能吃一点你的零食吗?我能玩一下你的车子吗?

    如果孩子分享了,要给予及时的肯定,正面强化孩子的分享意愿。



    分享,是每个孩子成长路上的必修课。

    父母引导孩子分享的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孩子共赢的分享技巧,帮助孩子养成乐于分享的品质,也要让孩子有拒绝不愉快分享的权利。

    告诉孩子:

    分享不是付出,不是讨好,更不是牺牲自我,成就他人。

    分享是发自内心的邀请,是另一种角度的拥有,我们可以勇敢地拒绝不分享,也可以因为分享而感到更开心。

    *来源:帆书育儿号(ID:readingclub_yeh),和孩子一起,终身成长!

    *注:本文图片来自于图虫创意(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也许你会喜欢

    【社交】

    【方法】

    【真实】

    【羡慕】

    添加教育助理个人微信号( dangyang002 )为好友,备注您孩子的年龄或自己的身份,我们将把您加入到相应的群里。共享家庭教育资源福利。

    欢迎关注人民家庭教育

  •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