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大明第一臣番外 朱标登基)

2022-11-06 14:16:01

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是哪位名将

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可真是不容易,出身贫寒,就连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都比朱元璋高,好歹刘邦当过泗水亭的亭长。朱元璋之所以能够逆袭成为皇帝,除了自身拥有雄才大略,还与麾下的猛将贤相是分不开的。下面给大家盘点一下朱元璋的十大开国功臣:

10、冯胜

冯胜(?—1395),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定远(今属安微)人。曾大破陈友谅于石灰山,解安丰之围,取淮安,克平江(今江苏苏州)等,之后被升为右都督。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以冯胜为大将军,与傅友德、蓝玉等率兵二十万远征辽东,降服纳哈出,肃清了元朝在辽东的势力,因累积军功而受封宋国公。后因功高遭朱元璋猜忌,被赐死。

9、邓愈

邓愈(1337—1377),原名邓友德,字伯颜,虹县(今安微泗县)人。邓愈,16岁起领兵抗击元朝,1355年(至正十五年),率领所部万余人投奔朱元璋,任管军总管,朱元璋将他改名为邓愈。

邓愈跟随朱元璋渡长江,攻克太平(今安微当涂),集庆(今南京),直取镇江,屡立战功,升任广兴翼元帅。洪武三年(1370年),邓愈跟随徐达远征甘肃,击败北元军队,招降吐蕃,乌斯藏诸部。晋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洪武十年(1377年),邓愈于寿春病逝,被追封为宁河王,谥武顺。

8、李文忠

李文忠(1339—138,4),字思本,小名保尔,朱元璋的外甥。19岁时,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领朱元璋亲军支援池州,击败在池州的赵普胜的军队,骁勇善战为诸将之首。明朝建立后,李文忠曾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被封为曹国公。

洪武十七年(1384年),李文忠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谥"武靖"。

7、朱文正

朱文正(1336—1365),其父为朱元璋之兄朱兴隆(南昌王)。朱文正在洪都保卫战中坐镇孤城抵御住了陈友谅60万大军的进攻,堪称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战功卓著。

正是由于朱文正拖住了陈友谅的60万大军,朱元璋才有充足的时间来准备与陈友谅的决战,最终在鄱阳湖消灭了陈友谅。从此,朱元璋在义军中一家独大。

朱文正后因不满朱元璋的封赏,私通张士诚,被朱元璋发现后软禁于桐城。不久后,郁郁而终。其八岁的儿子八岁的儿子朱守谦封为靖江王,就藩桂林;是唯一非朱元璋儿子的明朝藩王。

6、蓝玉

蓝玉(?—1393年),与胡惟庸是同乡,常遇春的妻弟,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微定远县)人。蓝玉有勇有谋,屡立战功,官拜大将军,封凉国公。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率领15万明军北征漠北元朝残余势力,在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官僚体系,因此而名震天下。洪武二十六年,以谋反罪被诛杀,剥皮实草,传示各地。究其党羽,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玉案"。

5、汤和

汤和(1326—1395),字鼎臣,濠州钟离人。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等战役中,屡破元军,累功升任统军元帅。1357年(至正十七年),镇守常州,多次击败张士诚。次年,被朱元璋封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张国珍部。之后,又率军由海道入福州,俘虏了占据延平(今福建南平)的陈友定。

后来,汤和跟随徐达率军征讨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洪武十一年(1378年),被封为信国公。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高老还乡,朱元璋赐他府邸于凤阳。洪武二十八年(1392年),汤和因病去世,他是明朝少数得以善终的开国功臣。

4、刘伯温

刘基(1311—1365),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浙江文成县)人,明朝开国元勋。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大明王朝并尽力维持国家稳定。因此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

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事诸葛亮,后朝军事刘伯温”的说法。从中可以看出刘伯温个人能力超群,不过由于朱元璋的打压,没有得到完全的施展。

3、常遇春

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朱元璋建国过程的历次大战,常遇春几乎都是先锋官,军中号称常十万。后随徐达北伐灭元,破元大都、上都。

洪武二年病逝于军中,被朱元璋追封为开平王。

2、李善长

李善长(1314—1390),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属安微)人,明朝开国功臣。跟随朱元璋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可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李善长是明朝初年的文臣之首,也是明朝的第一任丞相。李善长善于国政,筹措军饷,裁决事务迅速。因此,朱元璋的后方非常的稳定,将吏顺从,居民安然,军饷充足。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李善长,就没有朱元璋稳定的后方。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被卷入胡惟庸案,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同被处死。这一年,李善长七十六岁。

1、徐达

徐达(1332—1385),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微凤阳)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1363年,徐达大败陈友谅,被朱元璋封为左相国。1367年,徐达率军消灭张士诚。同年,升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北伐中原,先后攻占了元大都、元上都,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明朝建立后,徐达先后多次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右丞相,封魏国公。徐达骁勇善战,善于治军,为大明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明朝第一大功臣。

大明第一臣(大明第一臣番外 朱标登基) 第1张

谁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可真是不容易,出身贫寒,就连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都比朱元璋高,好歹刘邦当过泗水亭的亭长。朱元璋之所以能够逆袭成为皇帝,除了自身拥有雄才大略,还与麾下的猛将贤相是分不开的。下面给大家盘点一下朱元璋的十大开国功臣:

10、冯胜

冯胜(?—1395),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定远(今属安微)人。曾大破陈友谅于石灰山,解安丰之围,取淮安,克平江(今江苏苏州)等,之后被升为右都督。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以冯胜为大将军,与傅友德、蓝玉等率兵二十万远征辽东,降服纳哈出,肃清了元朝在辽东的势力,因累积军功而受封宋国公。后因功高遭朱元璋猜忌,被赐死。

9、邓愈

邓愈(1337—1377),原名邓友德,字伯颜,虹县(今安微泗县)人。邓愈,16岁起领兵抗击元朝,1355年(至正十五年),率领所部万余人投奔朱元璋,任管军总管,朱元璋将他改名为邓愈。

邓愈跟随朱元璋渡长江,攻克太平(今安微当涂),集庆(今南京),直取镇江,屡立战功,升任广兴翼元帅。洪武三年(1370年),邓愈跟随徐达远征甘肃,击败北元军队,招降吐蕃,乌斯藏诸部。晋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洪武十年(1377年),邓愈于寿春病逝,被追封为宁河王,谥武顺。

8、李文忠

李文忠(1339—138,4),字思本,小名保尔,朱元璋的外甥。19岁时,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领朱元璋亲军支援池州,击败在池州的赵普胜的军队,骁勇善战为诸将之首。明朝建立后,李文忠曾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被封为曹国公。

洪武十七年(1384年),李文忠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谥"武靖"。

7、朱文正

朱文正(1336—1365),其父为朱元璋之兄朱兴隆(南昌王)。朱文正在洪都保卫战中坐镇孤城抵御住了陈友谅60万大军的进攻,堪称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战功卓著。

正是由于朱文正拖住了陈友谅的60万大军,朱元璋才有充足的时间来准备与陈友谅的决战,最终在鄱阳湖消灭了陈友谅。从此,朱元璋在义军中一家独大。

朱文正后因不满朱元璋的封赏,私通张士诚,被朱元璋发现后软禁于桐城。不久后,郁郁而终。其八岁的儿子八岁的儿子朱守谦封为靖江王,就藩桂林;是唯一非朱元璋儿子的明朝藩王。

6、蓝玉

蓝玉(?—1393年),与胡惟庸是同乡,常遇春的妻弟,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微定远县)人。蓝玉有勇有谋,屡立战功,官拜大将军,封凉国公。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率领15万明军北征漠北元朝残余势力,在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官僚体系,因此而名震天下。洪武二十六年,以谋反罪被诛杀,剥皮实草,传示各地。究其党羽,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玉案"。

5、汤和

汤和(1326—1395),字鼎臣,濠州钟离人。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等战役中,屡破元军,累功升任统军元帅。1357年(至正十七年),镇守常州,多次击败张士诚。次年,被朱元璋封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张国珍部。之后,又率军由海道入福州,俘虏了占据延平(今福建南平)的陈友定。

后来,汤和跟随徐达率军征讨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洪武十一年(1378年),被封为信国公。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高老还乡,朱元璋赐他府邸于凤阳。洪武二十八年(1392年),汤和因病去世,他是明朝少数得以善终的开国功臣。

4、刘伯温

刘基(1311—1365),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浙江文成县)人,明朝开国元勋。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大明王朝并尽力维持国家稳定。因此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

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事诸葛亮,后朝军事刘伯温”的说法。从中可以看出刘伯温个人能力超群,不过由于朱元璋的打压,没有得到完全的施展。

3、常遇春

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朱元璋建国过程的历次大战,常遇春几乎都是先锋官,军中号称常十万。后随徐达北伐灭元,破元大都、上都。

洪武二年病逝于军中,被朱元璋追封为开平王。

2、李善长

李善长(1314—1390),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属安微)人,明朝开国功臣。跟随朱元璋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可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李善长是明朝初年的文臣之首,也是明朝的第一任丞相。李善长善于国政,筹措军饷,裁决事务迅速。因此,朱元璋的后方非常的稳定,将吏顺从,居民安然,军饷充足。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李善长,就没有朱元璋稳定的后方。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被卷入胡惟庸案,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同被处死。这一年,李善长七十六岁。

1、徐达

徐达(1332—1385),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微凤阳)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1363年,徐达大败陈友谅,被朱元璋封为左相国。1367年,徐达率军消灭张士诚。同年,升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北伐中原,先后攻占了元大都、元上都,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明朝建立后,徐达先后多次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右丞相,封魏国公。徐达骁勇善战,善于治军,为大明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明朝第一大功臣。

谈一谈你心中的明朝第一臣,为什么?

在我心中,明朝第一臣应该是张居正。有很多人都认为张居正他是一个贪官,是因为在他死后他就因为贪污而被明神宗抄了家,但实际上来说,张居正对于明朝来说,是将明朝延续了数百年的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张居正他的新政是在商鞅变法之后少见的、十分成功且影响深远的改革。

张居正他的新政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明朝内部的阶级矛盾以及民族矛盾,并且还在明朝的北疆化干戈为玉锦,将明朝的国运延长了数十年,这还一举扭转了难以维持明朝上下财政支出的财政危机,这也为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过张居正的改革仍然并未完全解决明朝朝廷当中的弊端,也并没有办法去改变明朝财税制度的弊病,因此张居正的改革是没有办法去医治明朝制度的,明朝这个国家机器的败坏也是必然的。

张居正少年聪颖,年少时便是荆州远近闻名的神童。嘉靖年间张居正又是成功的通过了乡试,成为了一个少年举人,后来只不过二十三岁的张居正,便是中了进士。在明神宗即位之后,张居正便是担任了首辅,而这年他也提出了自己改革政治的方案,以此想去富国强兵。张居正改革的首要目的便是解决掉国家财政匮乏的问题,这便是史上著名的万历新政。

万历新政从一开始来说,可以说是十分的让人向往的,这次改革也成功的强化了中央集权,使明朝廷的政财收入有了改善,明朝政治也有了生机。但是在张居正死后,张居登的改革却是迅速的失败,而其原因和历代的政治改革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因为触犯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利益,而遭到了保守派的反对而最终失败。

明朝最有名的大臣排行

明朝历经276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的王朝,共历经16位皇帝。

明朝君主的气节一直为大家所称道,而明朝的名臣更是为大家广为知晓,今天就从第十位开始说起。

第十位两朝首辅杨廷河,虽然他的名气不如其他名称,但作为两朝首辅的他,为官清正,他关心民间疾苦,为家乡通水利,修县城很受时人称道。

第九位20载首辅杨士奇,杨世琦在内阁为辅臣40余年,首辅21年。

第八位是大明第一清官海瑞,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海瑞被称为大明第一清官,他为官清廉的故事与戏剧影视作品等形式广为流传。

第七位是卧薪尝胆的徐阶。她用了20年时间的隐忍才扳倒了严嵩,他厉精图治,整治,边情民政给过去受冤枉的大臣平反抗击,蒙古并取得胜利。

第六位是七下西洋的郑和

第五位视是抗倭英雄戚继光

第四位是神机妙算,刘伯温

第三位是大明,第一首辅张居正

第二位是力挽狂澜的于谦

第一位是知行合一的王阳明

明朝的第一名臣是谁

1王阳明

(因为他是圣人破格排第一)

2于谦

(没他明朝早完蛋了)

3张居正(据说没他明朝也要少挺几十年)

4洪成仇

(原丛唤的老师)

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76岁惨遭灭门70余口,究竟是怎么回事?

李善长被朱元璋评为大明朝开国第一功臣,生前国公,死后封王。深得朱元璋的信任,这样的一位大臣,为什么在晚年会遭到灭门之祸呢?

李善长功劳堪称第一,得意忘形之态暴露无遗。朱元璋心里清楚,建立大明王朝,功劳第一的人肯定是徐达。徐达作为朱元璋军中的大元帅,几乎参与了所有重大战役,而且都是他作为主帅。所以大明的江山一大半都是徐达打下来的,轮功劳自然是徐达第一。 可是朱元璋将一个搞后勤的李善长排在了功臣第一位,其实就是为了打压徐达。

因为徐达是武将等级最高的,又被封为右丞相,位极人臣。朱元璋必须要敲打敲打徐达,以免徐达犯错误。可是这给了李善长一种错觉,他似乎真的觉得自己就是大明第一元勋了。 时封公者,徐达、常遇春子茂、李文忠、冯胜、邓愈及善长六人。而善长位第一,制词比之萧何,褒称甚至。

所以李善长在大明开国以后,骄傲的态度,逐渐暴露了出来。为了给自己家里修筑相府,李善长居然动用了汤和手下的300士卒。朝廷命官在没有皇帝的允许下,就私自动用士卒,这是要杀头的。可是李善长认为自己有资格这么做,似乎不怎么把朱元璋放在眼里。而且李善长与胡惟庸交好,所以时常收取胡惟庸所孝敬的不少好处,逐渐变成了一名贪官,这是很多人都想不到的。

胡惟庸案件,其实并没有牵扯到李善长。胡惟庸做宰相的时候,李善长已经退休了。所以李善长压根就管不了胡惟庸胡作非为的事情,直到刘伯温被害死了以后,朱元璋终于对胡惟庸下手了。不出手还好,一出手那就是大手笔,将胡惟庸全家杀掉除外,还牵连了两万多人同时赴死。这可是震惊天下的大案子,胡惟庸跟李善长是亲家关系,所以李善长也免不了要遭罪。但是朱元璋卖了李善长一个面子,并没有祸及李善长包括他的家人。

甚至有人告发李善长的弟弟和侄子也参与到了胡维庸案件的时候,朱元璋也没有对他弟弟李存义和侄儿下手。原本朱元璋认为这是给足了李善长面子,李善长应该过来感谢一下自己,没想到李善长从始至终都没有提及这件事。我认为这件事不怪李善长,毕竟他弟弟这件事李善长也未必就涉及参与了,而且一旦向朱元璋表示感谢的话,那就等于证明了弟弟确实参与了这件事。所以李善长什么都没有提,可朱元璋心里非常不爽啊,他认为李善长太不像话了,居然连自己的面子都不顾。

胡惟庸被杀十年以后,李善长终究被牵连进胡惟庸案。胡惟庸的事情过了足足十年的时间,李善长的问题才重新被提了出来。事情的起因是李善长的一个叫丁斌的亲戚,曾经在胡惟庸府上做事。后来也被牵连到了胡惟庸案件之中,而李善长见朱元璋居然没有赦免丁斌,实在是太不给自己面子了,所以李善长主动提出要朱元璋赦免丁斌。

之前朱元璋主动赦免了李善长的弟弟和侄儿,李善长不来谢恩,现在没有赦免他的亲戚,他就跑过来讨恩赏。这一点让朱元璋十分恶心,所以朱元璋不仅没有赦免丁斌,而且决定对丁斌严惩不贷。 惟庸乃自往说善长,犹不许。居久之,惟庸复遣存义进说,善长叹曰:‘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或又告善长云:“将军蓝玉出塞,至捕鱼儿海,获惟庸通沙漠使者封绩,善长匿不以闻。”于是御史交章劾善长。而善长奴卢仲谦等,亦告善长与惟庸通赂遗,交私语。

令人想不到的是,在丁斌的供词中,居然将李存义和他儿子再次供了出来,原来他们俩居然是胡惟庸谋反的党羽。这件事可不是小事了,朱元璋再次逮捕了李存义父子。万万没想到的是,李存义父子居然将李善长给供了出来,说李善长事先是知道胡惟庸准备造反的。李善长既然知道这件事,却没有通知朱元璋,那跟谋反没有两样了。所以朱元璋这才抓了李善长一家,不仅杀了76岁的李善长,而且将李善长全家七十多口几乎都给杀光了。只有驸马被流放而活了下来。

个人观点:我认为李善长被杀,跟胡惟庸案其实是没什么关系的。李善长被杀以后,虞部郎中王国用大胆上书,向朱元璋说了一系列李善长不会谋反的道理,有理有据。李善长是大明第一功臣,世代世袭国公,又跟朱元璋联姻,已经达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步,实在是找不到任何理由造反。毕竟胡惟庸造反成功了也不会把皇位让给他坐。

朱元璋看了这份奏折以后,居然没有处罚王国用,其实就已经暴露出了这件事的问题,李善长的死,并不是因为他参与了胡维庸的谋反,一定另有隐情,而且是朱元璋不愿提及的事情。这件事肯定不可能被写入史书,胡维庸案子已经过去了十年,再拿出来说,未免有些牵强。所以我认为,主要是李善长与朱元璋的矛盾逐渐爆发了。 朱元璋这辈子最痛恨贪官,他曾经因为贪腐世间杀了好几万人,可见朱元璋的决心。

可是作为朱元璋亲封的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居然也是个贪官。这就让朱元璋有些不能接受了。此外,李善长越来越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这也是事实。期间具体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肯定是在胡惟庸被杀后的这十年里,两人之间的矛盾完全暴露了出来。这才导致了朱元璋对李善长痛下杀手,跟胡惟庸的案子绝对没有关联。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