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最暖心短句情感短文(带风的成语李白诗歌关于爱情的伤感文章)

2024-03-06 05:22:37

四海一家共清明优美散文

精美插图欣赏


清明节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中国,除了汉族,北方的满族、赫哲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锡伯族,南方的壮族、侗族、彝族、白族、畲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土家族、纳西族、布依族、普米族、仡佬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扫墓祭祖、春游踏青是清明节的主要内容,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民族的清明节比起汉族来,更显得色彩斑斓,兴味。壮族对祭扫祖先陵墓十分看重,届时要全家出动,带上五色板、肉、香烛、纸幡等到祖坟去上供,行拜礼;土家族在清明节这一天要上坟挂青,家里要吃猪头肉,有“清明酒醉,猪脑壳有味”的说法;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些地方,至今仍然保留古风,清明节要上山采艾蒿,洗净切细后,与糯米、腊肉、蒜苗、五香、盐等混合蒸熟,叫作“清明粑”。
一些民族在清明踏青春游时,还逐渐加入了荡秋千、放风筝、踢球、植树等健身娱乐和环境保护等习俗。
最有特色的要算生活在贵州和广西的仡佬人的祭山拜树活动。三月初三是仡佬人的春节,又因为常与清明节相重,他们就把两个节合起来过,便显得格外隆重。此时的山野,冬去春来,竹笋破土,树木抽芽,焕发一派勃勃生机。祭祀以村寨为单位,成年男子才有资格参加。祭祀之日,各家各户备好米酒、猪肉、鲜鱼、糯米饭等供品,带着红纸鞭炮,约上亲戚朋友,挑的挑,抬的抬,走进树林,先鸣鞭炮,唤醒树神,然后在一棵高大粗壮的古树跟前,焚香烧纸,顶礼膜拜。此时,《祭山歌》响彻四方,祈求山神保佑村寨平安,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跪拜完毕,由一德高望重的老者主持“喂树”仪式。在老者指挥下,一汉子执刀在树皮上砍三个口子,另一汉子将肉饭酒菜“喂”于刀口之中。喂食之时,不同的树,要用仡佬话问答不同的词。如对果树,要说“喂你饭,结串串;喂你肉,结坨坨”。最后老者用红纸把刀口封住,众人给树除草培土,仪式就告结束。这项活动对于植树造林、绿化山川,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清明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不光在国内,极目五洲四海,只要有华人的地方,都很重视个传统节日。远离祖国漂泊海外的游子,尽管已经融入了当地的社会,但骨子里的乡情亲情,仍然十分浓郁。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首先的一件事就是在家中立好祖宗牌位。他们把每年的除夕守岁、清明祭祖、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看作维系自己与祖先与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他们说,哪怕工作再忙,都不能忘了这些,如果不坚持,不保留,我们的根就没有了。
许多地方的华人,每到清明时节,早早订了机票,飞回原籍,祭拜祖山。一些白发苍苍的老人,千里万里,回归故里,“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行至村口,多半都要演出唐贺知章笔下那令人唏嘘的一幕:“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到祖屋,乡亲相见,话家常,叙旧谊,那份亲情,浓烈得化不开,剪不断,理还乱。来至祖山,修草培土,三牲礼拜,涕泪滂沱。多年的感情积淀,一泻无余,情感之炽热,令人肃然。老人的心里,一定想着家族的传统、先人的故事,就在这香烛祭拜中延续下来了。
不能回老家的,也是家人聚集一堂,以其特有的方式,在先人牌位面前,慎终追远,寄托哀思。海外华人聚居地区一般都有会馆,清明时节,会馆便要忙碌起来,置办各种物品,组织老少,牲礼祭拜,一切如仪。老一辈的华人,很重视把这种宝贵的情感传给下一代,让他们知根知底,牢记祖德。
海外华人更有组团回来,举行盛大的祭拜黄帝陵的活动。史书记载,大约五千年前,轩辕黄帝联合其他部落统一了黄河流域,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基本格局。位于黄土高原南部的黄帝陵,是传说中黄帝的衣冠冢。1961年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中华第一陵”之誉。
祭祀轩辕黄帝的历史十分久远,并有隆重而神圣的祭祀仪式。春秋时期,公祭黄帝陵成为有组织、有规模、有等级的大型公共活动,唐代起被列为国家祭典。这一四海归心的国之盛典,一直延续至今。每当三月初三黄帝诞生之日,数以万计的海外华人就会云集陕西黄陵县桥山的黄帝陵,进行庄严肃穆的祭祀大礼。

文章插图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