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ho是什么意思中文八年级数学教案( 高校自主招生条件副县长女儿炫富教科室工作计划)

2024-03-03 16:36:50


看点 近12年后中小学至少关停一半,这是北师大副教授乔锦忠的预测。乔教授认为,随着出生人口的下降,学校可能出现招生荒、教师过剩等现象。要应对这种趋势,学校能做些什么?身处其中的教师又能做些什么?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校长会 (ID:xiaozhangclub)

文丨茱莉 编丨袁梓曦

2022年,幼儿园尤其是民办园经历了招生“遇冷”,从曾经的“一位难求”变成了“一生难求”,甚至有部分幼儿园关停。这大概就是“出生人口下降”带来的后果之一。

出生人口波动,也对不同教育阶段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香港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行政学讲座教授、特区政府前人口顾问叶兆辉将此形容为“多米诺骨牌效应”,他发出警告,出生人数下降首先会影响幼儿园,然后是中小学和大学,最终影响到劳动力。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 小学、中学、大学必将经历出生人口减少所带来的生存危机。


2035年后学生减少3000万

学校或迎来“招生荒”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副教授、中国教育战略学会区域教育分会理事乔锦忠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曾表示,根据模型预测, 2035年后,小学数量将至少减少一半 初高中和高校也将随之产生连锁反应。

据乔锦忠的研究显示,上世纪90年代,中国总和生育率就已经降到了2左右,而这个数字至少达到2.1,才能维持人口正常世代更替水平。

2016年,国家施行“全面二孩”政策,新生儿出生数量出现“小高峰”,但政策效应很快便释放完毕。2017年开始,全国全年人口出生数量出现下降,2018年又比2017年减少200万,2020年、2021年、2022年人口出生数量持续下滑。

未来,中国出生人口持续下降的趋势基本是不可逆的


近20年中国人口变化趋势

(数据和表格源于国家统计局)

出生人口数量的持续下滑,在教育领域的体现也非常直观。不过,影响是分时间段的。

乔锦忠的团队用模型预测了2020~2035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人口变动,发现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数先短期缓慢上升,在2024年达到峰值约1.46亿,随后呈现加速下降趋势。2025~2028年平均每年学生以一两百万的量级在减少,2028~2035年每年减少三四百万的规模。

具体而言,小学学位需求峰值出现在2024年,比2020年多出约485万;初中学位峰值稍晚,出现在2029年。 最终至2035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规模将比2020年的1.4亿减少约3000万

之所以近两年出现小学学位需求峰值,是受“全面二孩”效应的影响,即2016、2017年出现短暂的“婴儿潮”之后,孩子目前正进入读小学阶段,而部分人口流入、年轻人集中的城市,学位出现了较为紧张的局面。

例如:

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局在去年1月9日发布的2023年公办小学学位预警通告称,区内17所公办小学(校区)起始年级可能学位供给紧张。天河、荔湾、从化、黄埔、增城、番禺、白云等7区也在之后陆续发布预警信息。

除广州之外,济南、成都、长春、南昌、大连等多地,去年均发布了针对2023年秋季义务教育入学的学位预警。

但在“全面二孩”生育高峰后,出生人口数量下滑明显,2018年以后出生的孩子入读小学时,需求就会明显减少。

据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分析,出生人口数量减少对小学招生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空间结构差异。

  • 未来乡镇的小学受到的冲击最为明显,其次很多县城和部分小城市的小学也会受到影响。

  • 但年轻人流入较多的大城市这一影响很小,这些大城市学位一直比较紧张。

    但整体来看,未来教育供求关系一定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当下的幼儿园,到未来的中小学,乃至高校都将面临生源短缺的问题


    差的学校倒下

    好的学校转型

    孩子减少,还需要那么多学校吗?

    根据乔锦忠的模型预测:按照当前的人口数量发展趋势,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规模减少3000万,如果按照一所普通中小学的常规容量来计算,即一个年级10个班,每班45人,六个年级合计为2700人,那么就相当于减掉了大约1万所中小学的容量

    而事实上,自2003年以来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量一直呈减少趋势,2020~2035年期间将继续延续这一趋势,而且下降速度逐步加快。预测表明,2035 年全国小学、初中需求数量分别为9.28万所和4.79万所,较2020年分别减少5.14万所和0.38万所。

    “显然, 人口负增长对小学影响比初中要大, 因为小学在规划时分布更密、服务半径更小,所以总体基数上也更大,而初中辐射的面积更大一些,所以存在更多冗余空间。”乔锦忠说。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2年,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小学阶段,全国共有普通小学14.91万所,在校生1.07亿人。


    然而,随着学龄人口减少、城镇化持续提升等因素,小学数量将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尤其是乡村小学,已经出现了生源减少、学校撤点并校的现象。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预计,在今年幼儿园招生受冲击之后的3-5年,小学将受到生源的影响,其中乡村小学受到的影响更甚。

    据此推测,3年后小学的学龄人口将大幅减少,这也意味着一批小学将面临关停的局面。

    哪些学校最有可能第一批“倒下”?

    一是教育资源较差的学校。

    近年来出现的“城挤镇空”现象,就是一个颇为直观的现实——城里的学校挤不下,村镇上的学校却“空心化”。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何一方面部分学校面临关停,一部分地区却又频发“学位预警”。人口持续向城镇流动已是现实。

    二是即使是人口处于流入状态的大城市,也不是所有学校都高枕无忧。

    最先面临危机的,或将是缺少核心竞争力的民办学校。一方面,这和政策相关,即地方政府持续加大对公共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家长也会对教育提出更个性化、更高的要求。因此,相比公办教育的划片式“照单全收”,民办教育必须靠质量吸引生源,别无退路。

    眼下,中小学正在面临的这场新的生源危机,或许也提供了一个新的洗牌机会——即使是优质名校,也不能躺在名誉簿上睡大觉,否则可能被历史的潮水淘汰;而即使暂时还是无名之辈的新学校,但只要深耕质量,用实力说话,也能赢在未来。

    转变的出路是什么?

    乔锦忠认为,随着生源减少,学校自然而然就要 转向小班化教学班级规模会缩小,生师比也相应降低, 老师也可以有条件 从主要关注班级控制,转向更关注每个个体 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世界上其他经历了‘人口塌陷’的国家,在教育上也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趋势:未来中国的义务教育肯定要走小班化、提升质量的道路。”乔锦忠判断。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教育供求关系变化过程中,办学条件标准调整的时机很重要,因为各地所需学校数量的多寡既与学龄人口规模有关,也与办学条件标准有关。比如:现在教育部规定小学班额不超过45人,中学不超过50人。未来这一标准到底应何时调整、怎么调?

    乔锦忠建议,应尽量避免在学位需求波动较大的年份,简单大规模建设或撤并学校。适时调节办学条件标准,比如对班额的调控,使学校供给保持相对稳定。


    教师过剩,

    重新考量师资供给与配置


    一批学校关停,教师的饭碗也可能保不住。

    据乔锦忠分析,与在校生数变化趋势类似,2020~2035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需求量总体减少,按现行生师比标准,到2035年全国将有约150万小学教师、37万初中教师过剩,小学教师需求量过剩较大,初中教师先短缺后过剩。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勇认为,从近期和中长期看,人口变动和流动必然对学龄人口分布带来深刻影响,直接影响教师资源的供给和布局。

  • 一是由于我国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义务教育学位需求总量将大幅缩减,城乡学位需求的空间分布差别巨大。


  • 二是全国城镇人口不断向发达地区、经济活跃地区转移,伴随学龄人口的不断迁徙,教师资源出现了人口流入区域缺编和人口流出区域空编并存的现象。


  • 三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和教育强国建设对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张志勇认为,面对人口变化新形势,面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特别是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要求,需要不断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高教师资源供给标准、弹性和适应性,应对人口变化和高质量教育带来的一系列新挑战。他发出建议:

    一、尽快出台公办幼儿教师编制配备标准

    随着各地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需求的逐步下降,按照现有编制标准,中小学教师资源供给总体将出现“过剩”,这为国家财政供养教师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出台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配备标准提供了可能。

    二、加强人口导入区教师编制供给力度

    今后我国人口向东部过度集中趋势开始缓解,西部地区开始出现人口回流现象,区域均衡发展势头已现;

    直辖市人口增长将从高速向低速转变,并将呈现趋于稳定的低速增长状态;

    省会都市圈的人口增长未来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地级城市总体上基本处于“不上不下”的状态

    在这种背景下,各省级部门要重视对人口导入区教师编制资源的专项供给,每年根据学龄人口增长情况给予专项编制指标

    三、实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师配备专项行动

    适应建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需要,各省级部门要全面加强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启动实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师配备专项行动计划,确保用3至5年时间,配齐道德与法治、音乐、美术、体育、劳动、心理健康教师。

    四、尽快调整优化县域中小学教师编制配置政策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继续演进,乡村、乡镇人口占比会继续减少,县域人口仍将是我国未来城镇新增人口的主要供给来源。也就是说,县域学龄人口会继续呈下降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为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中小学实施小班化教学提供了重要机遇。发达国家、世界教育强国中小学班额大都降到了30人以内。

    也有研究认为,最优班额要控制在25人以内。国家应尽快调整已实施了近20年的小学1:19、初中1:13.5、高中1:12.5的教师编制标准,逐步降低中小学标准班额,按照班师比核定教师配备数额。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师过剩的问题上,乔锦忠发现现在的师资供给存在较为严重的结构性缺编,语数等大课类老师相对容易过剩,而艺术、体育、科学等小课类老师更为短缺。

    因此,建议师资培养体系也应调整,扩大音、体、美、劳、通用技术、学前、托育和特教等学科招生人数,减少文化科目招生计划。

    具体到中小学校而言,调整、优化师资结构,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将成为校长们重点考虑的一项工作。特别是对于新建学校,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才会上台阶。



    结语

    当前,中国人口生育率正式进入“负增长”时代,且将不可逆转,折射在教育领域,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影响也倍加值得重视,未雨绸缪。在学校布局方面,很多专家纷纷献言献策。

    在专家们看来,应以学生为出发点,遵循教育公平原则,灵活决定学校撤并;积极着手微型学校(小规模学校)研究积极探索农村微型学校教育新模式。

    新建学校如何应对人口减少带来的生存危机?如何更好地寻求自身发展,站稳未来脚跟?期待更多探讨!

    图源:Pexels、pixabay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